上一篇: 2024面试素材积累之习语用典(二)立德篇+修身篇
(五)笃行篇
18.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在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不管是国家要实现振兴,还是个人要成就事业,都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为立志,二为勤勉。立志是前提,勤勉为保障,无志不足以行远,无勤则难以成事。领导人在不同场合,多次引用这句含义隽永的古语,正表明立志与实干相辅相成的关系。我们有着宏大的发展目标——“两个一百年”近在眉睫,民族复兴“中国梦”曙光在前;我们也面临复杂的发展环境——发展攻坚期,多少工作要推进;改革深水区,多少困难要破题。正因此,我们更需苦干实干,以务实作风、踏实态度,“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一步一个脚印朝前走。而在这一过程中,每个人也能找到人生舞台、收获出彩机会,以志为方向、以勤为动力,与国家、民族一起前行。
【原典】王曰:“呜呼!凡我有官君子,钦乃攸司,慎乃出令,令出惟行,弗惟反。以公灭私,民其允怀。学古入官,议事以制,政乃不迷。……戒尔卿士,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惟克果断,乃罔后艰。……”
——﹝上古时代﹞《尚书•周书•周官》
【释义】《尚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经学文献,其中《周书》是《尚书》组成部分之一,相传为记载周代史事之书。
这句话的背景是,周成王灭了淮夷,回到王都丰邑,和群臣一起总结周王朝成就王业的经验,并向群臣说明设官分职用人的法则。他在告诫“有官君子”(大夫以上有职事者)要忠于职守、勤于政务时说:你们要认真对待你们的职责,不能怠惰疏忽,要知道“功崇惟志,业广惟勤”。这句话中的两个“惟”字当“由于”讲,意思是说,取得伟大的功绩,在于志向远大;完成伟大的事业,在于工作勤奋。
19.一勤天下无难事。
——《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什么是实干?首先就是脚踏实地的劳动。中国多年来的发展,印证着领导人引用的这句话:30多年快速发展的“中国传奇”、13亿人民生改善的“中国故事”,哪个领域没有劳动者奉献的身影?飞天梦、奥运梦、世博梦、登月梦,哪次梦圆没有劳动者拼搏的汗水?诚如领导人所说:“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当今中国,面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命题,任务更加繁重,挑战更加巨大。越是这样,越需要依靠劳动这个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唯有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才能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最澎湃的激情、最持久的动力,把发展推向新境界、让梦想抵达新高度。
【原典】为人在世莫嗜懒,嗜懒之人才智短。百事由懒做不成,临老噬脐悲已晚。士而懒,终身布衣不能换;农而懒,食不充肠衣不暖;工而懒,积聚万贯成星散。……士而勤,万里青云可致身;农而勤,盈盈仓廪成红陈;工而勤,巧手超群能动人;商而勤,腰中常缠千万金。噫嘻噫嘻复噫嘻,只在勤兮与懒兮。丈夫志气掀天地,拟上百尺竿头立。百尺竿头立不难,一勤天下无难事。
——﹝清﹞钱德苍《解人颐•勤懒歌》
【释义】《解人颐》二十四集,清钱德苍重辑。根据书前作者写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的序可知,他是根据坊间流传的《解人颐》初集、二集及《新订解人颐》三部书,“复为去陈集新,又从而广益之”,重新付梓的。
《解人颐》收录的这首《勤懒歌》,是对古代的“四民”——士、农、工、商的劝勤戒懒。结语为:“百尺竿头立不难,一勤天下无难事。”意思是,只要勤奋,天下就没有难做的事情,即使百尺竿头也能昂然挺立。“百尺竿头”,佛教比喻道行修养的极高境界,也作“百丈竿头”。
20.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在印度尼西亚的演讲中,领导人引用这句话表明国家间的和睦友好,“必须夯实双方关系的社会土壤”;在法国的演讲中,领导人用这句话阐释中法友谊是“两国人民辛勤耕耘的结果”;而在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这句话用来说明基层工作创新对于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性。领导人之所以钟爱这句话,正是因为其中充满了大与小、多与少、成与始的辩证思考。在阐明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同时,也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才可能有大发展、成大事业。正如愚公移山的典故,一筐土一筐土地搬下去,“子子孙孙无穷尽”,就总有达到目的的那一天。
【原典】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春秋﹞老子《老子•第六十四章》
【释义】春秋时期,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根据事物的发展规律提出谨小慎微和慎终如始的主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合抱:两臂围拢,形容树木粗大。毫末:幼苗,比喻细小。意思是说,合抱的大树由细小的幼苗长成,九层的高台由一筐一筐的泥土堆成,千里远的行程须从脚下开始。形象地论证了大事都是由小事逐渐发展演变而来的道理。
老子“大生于小”的思想对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荀子产生了影响。在《荀子•劝学》中,荀子提出了“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等观点。但与老子不同的是,荀子据此提出了“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积极进取的主张,与老子顺应自然的“无为”“无执”思想大异其趣。相同的前提却得出了不同的结论,这反映了儒道之间既相互取益又相互抵牾的复杂关系。
(六)劝学篇
2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在浙江省委办公厅系统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领导人曾经引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埃德加?富尔先生的预言说明学习的重要性:“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面对浩瀚的知识,只有不间断地、持续地充电,才能不间断地、持续地释放能量。在领导人看来,读书不仅是胜任领导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迫切需要。
与此同时,领导人也指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他建议领导干部普遍应当读三个方面的书:第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第二,做好领导工作必需的各种知识书籍;第三,古今中外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如此,才能吸纳丰厚理论营养,博采各类知识精华,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
【原典】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战国﹞庄子《庄子•养生主》
【释义】“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出自《庄子•养生主》篇首。涯:边际、极限。意思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用有限的人生追求无限的知识,就会精疲力竭。与儒家孔子“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积极进取精神相比,庄子的思想确实有消极的一面。对此,要辩证地加以分析。
《庄子•养生主》是一篇谈养生之道的文章。“养生主”意思就是养生的要领。如果撇开庄子养生论的阐述,截取“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一语,这句话就有了积极的意义。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面对浩瀚的知识海洋。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抓紧时间努力学习,尽可能多地摄取知识,完满自己的人生。
22.腹有诗书气自华。
——《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在中央党校2009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传承,蕴含着做人做事和治国理政的大道理,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领导人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他多次强调,“读优秀传统文化典籍,是一种以一当十、含金量高的文化阅读”,强调领导干部应该主动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洗礼。少一些饭桌上的觥筹交错,多一些书卷里的含英咀华,研读历史经典,看成败、鉴是非、知兴替;研读文学经典,陶冶情操、增加才情;研读哲学经典,改进思维、把握规律,增强思辨能力;研读伦理经典,知廉耻、懂荣辱、辨善恶。总之,通过研读优秀传统文化典籍,固本培元,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
【原典】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北宋﹞苏轼《和董传留别》
【释义】《和董传留别》是苏轼离开凤翔时写给新科进士董传的一首留别诗。苏轼在凤翔府任判官时,与董传私交甚笃。董传虽家境贫寒,但饱读诗书,满腹经纶,朴素的衣着掩不住他积极进取的精神风骨,故苏轼以“腹有诗书气自华”赞之。
“腹有诗书气自华”为传世名句,一个“自”字,强调了高雅不凡的气质源于书香熏染。“气”不仅指读书带给人的儒雅之气,更是指在面对人生失意和窘迫时所表现出的豁达态度。读书不仅可以长知识,还可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使人气质高雅。曾国藩对儿子曾纪泽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北宋诗人黄庭坚则从反面加以论说:“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英国哲学家培根这样阐述读书与人的性格气质的关系:“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23.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领导人提出领导干部读书、学习也要有这三种境界:首先,要有“望尽天涯路”那样志存高远的追求,要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其次,要勤奋努力,即使是“衣带渐宽”也终不后悔,“人憔悴”也心甘情愿;再次,要坚持独立思考,要在学习和实践中“众里寻他千百度”,最终“蓦然回首”,在“灯火阑珊处”领悟真谛。
三种境界启示我们,读书不仅要有明确的目标、有不移的恒心,还要提高读书效率和质量。要达到这种境界,领导人曾总结了三点体会和认识:坚持阅读与思考的统一;坚持读书和运用相结合;锲而不舍、持之以恒。
【原典】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
【释义】《人间词话》是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的文学批评著作。他的“人生三境界”说,是对历史上成功者的经验总结。
成功有其共同的内在逻辑。王国维认为,这种逻辑可从宋代词人晏殊、柳永、辛弃疾的词句中体现出来。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出自晏殊的《鹊踏枝•槛菊愁烟兰泣露》。登高远眺,所见尽是肃杀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高水长,案书何达?王国维将此句解读为: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出自柳永的《凤栖梧•伫倚危楼风细细》,概括了一种锲而不舍的坚毅性格和执着态度。尽管遇到百般困难,还要执着地追求,忘我地奋斗。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用在此处,是指人在经过多次周折、多年磨炼之后,就会日渐成熟,豁然开朗,进而取得最后的成功。
2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在中央党校2009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领导人非常重视思考在学习中的作用,把它作为“善读书”的最重要体现。思考是阅读的深化,是认知的必然,是把书读活的关键。如果只是机械地阅读、被动地接受、简单地浏览,没有思考,人云亦云,再好的知识也难以吸收消化。尤其对领导干部而言,只有通过深入思考力求把零散的东西变为系统的、孤立的东西变为相互联系的、粗浅的东西变为精深的、感性的东西变为理性的,才能把知识运用于改革发展的实际,做到学以润德、学以增智、学以创业。近50年来人类社会所创造的知识比过去3000多年的总和还要多。面对以几何速度增长的知识,怎样学习就成为一个迫切问题。学与思结合,关键是把书本知识与火热实践结合起来,防止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现实中,有些人既不学习也不思考,既罔于自己也殆于工作,领导人要求,“领导干部要同时防止学而不思和思而不学这两种现象”。
【原典】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春秋﹞孔子《论语•为政》
【释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阐释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罔:迷惑。意思是,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惘然无知;只是思考,却不学习,终究一无所得,徒使人精神疲殆。孔子在此提倡学与思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认为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获得真知。
2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兴趣是激励学习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讲的就是这个道理。领导干部应该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好学乐学。有了学习的浓厚兴趣,就可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学一阵”为“学一生”。在现实中,一些领导干部或是不思进取不愿学,或是陷入事务不勤学,或是装点门面不真学,或是急功近利不深学,或是学用脱节不善学。这些说到底,都还是一个学习兴趣的问题。领导人曾引用过一个陈望道的小故事,这位革命先行者在翻译《共产党宣言》时,错把墨汁当红糖,蘸着吃掉了粽子,母亲问他,他还说“够甜”。这样的甜,是信仰的味道,也是全身心投入乐在其中的味道。领导干部学习时,正需要有这样一种好之乐之的精神。
【原典】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春秋﹞孔子《论语•雍也》
【释义】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懂得学习的人不如喜爱学习的人,而喜爱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在这里,孔子讲了学习的三层境界:知—好—乐。其中“知之”是学习的较低境界,相当于“要我学”;“好之”是学习的较高境界,相当于“我要学”;“乐之”是学习的最高境界,相当于“我爱学”。不同的人在同样的环境下学习效果往往是不一样的,这固然有自身资质不同的原因,但最重要的还是学习态度问题。对学习感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以学习为乐事。在快乐中学习,既能提高学习效率,又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所学的知识才能够入脑入心、灵活运用。
关于学习,孔子还说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鼓励学生要勤勉好学,并乐于向学问或地位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可见,好学、乐学始终是孔子强调的学习的要素。
26.非尽百家之美,不能成一人之奇。
——《在出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纪念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原文】“非尽百家之美,不能成一人之奇。”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只有在交流中才能融合,在融合中才能进步。一个国家走的道路行不行,关键要看是否符合本国国情,是否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能否带来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社会稳定,能否得到人民支持和拥护,能否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贡献。
【原典】非尽百家之美,不能成一人之奇;非取法至高之境,不能开独造之域。
——(清)刘开《与阮芸台宫保论文书》
【释义】不把各家的长处学到手,就无法形成自己的特色;不效法最高境界的作品,便无法开创自己独特的领域。意指只有博采众长才能创新,才能形成个人风格。


课程及政策咨询请拨打电话13335657309或扫二维码




















专注公职类面试辅导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