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
2.一个时代的画卷,底色是人心;一个民族的复兴,关键在精神。
3.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4.春风化雨润万物,丹心妙笔著华章。
5.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艺是时代的号角。
6.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
7.文物和文化遗产为塑造全民族历史认知提供实证,是沟通历史文脉与现实道路、连接文明认同与民族复兴之间的桥梁。
8.文物和文化遗产具有穿越时空、跨越地域、直抵人心的魅力,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资源,是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名片。
9.礼序乾坤、乐和天地。承自古老礼乐文化的庆典,仿佛一种隐喻——只有涵养过辉煌灿烂的文明,一个民族才能砥砺复兴的壮志;只有身处于风雷激荡的时代,一种文明才能焕发生命的光彩。
10.“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跨越千年,朱子余音犹在。灿若星河的文化遗产,恰如“有源之水”,滋养中华民族绵延不绝。
11.文化如水,浸润无声,连接着一个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12.中华大地上,登得上城楼、望得见古塔、记得住乡愁的文化长卷徐徐展开:正定古城重现北方雄镇风貌,鼓浪屿演绎万国建筑博物馆风情,古城潮州留驻岭南文化穿越时光的精魂,北京胡同镌刻古都记忆与浓浓乡情,八廓街见证西藏翻天覆地历史巨变……
13.当历史文脉融入现代生活,山水人文交汇成现代宜居之地,文化自信构筑起共有精神家园。
14.文化的生命力,在于扎根生活:生活的美好,需要文化的滋养。于传统哲学中领悟为人处世的道理,从诗词歌赋中感受东方审美的意境,在古典艺术中体察均衡细致的和谐...当传统文化照进当代生活,映射出的光芒格外绚烂夺目。
15.于历史深处探寻,中华文明绵延传承,从不具有排他性,而是在包容并蓄中不断衍生发展。玄奘西行、鉴真东渡、张骞出使西域、郑和七下西洋……中华民族曾经谱写了万里驼铃万里波的浩浩丝路长歌,也曾经创造了万国衣冠会长安的盛唐气象。
七、生态
1.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
2.良好生态是大自然的馈赠,必须心怀“国之大者”,再接再厉把生态文明建设抓实抓好。
3.新发展阶段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更高要求,我们要咬定目标,坚定信心攻坚克难。
4.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路子,为绿色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也为实现保护基础上的发展留出了空间。
5.坚持生态立省不动摇,守好生态保护的责任,释放生态保护的价值,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定能谱写好美丽中国新篇章。
6.生态环境是谋划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底线和支撑。
7.不谋生态保护就不能谋全局、谋长远、谋根本。
8.保护好这片高天净土,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9.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提升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水平。
10.要充分认清肩负的历史使命和重大责任,想问题办事情,都要坚持生态优先,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奋发有为的锐气,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不断迈上新台阶。
11.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发展优势,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统一、绿色生产与绿色生活相统一、当代发展与永续发展相统一。
12.坚定生态自信,不断促进生态价值的保值增值,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提升扩大发展空间,厚植绿色发展根基。
13.提高生态自觉,深刻认识和肩负起生态保护最大责任,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
14.把保护生态环境和创造美好生活统一起来,下定决心、瞄准方向、久久为功,就能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目标。
15.从光盘行动到绿色出行,从植绿护绿到垃圾分类,广大公众践行绿色理念,争作“绿色达人”,环保、低碳日益成为新时尚。


课程及政策咨询请拨打电话13335657309或扫二维码

























专注公职类面试辅导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