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公考lidegk.com - 旗下联盟网站ahgwyksw.com
资料领取加微信 lidegk
答疑咨询电话 13335657309微信同号
首页 招考公告 政策答疑 学习目录 题库 行测备考 申论备考 面试备考 申论素材库 面试素材库 课程体系
国考 省考 选调生 事业单位 遴选 三支一扶 军队文职 公检法招考 高校招聘 社区招聘 国企招聘 人才引进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学习训练 申论素材宝典 半月谈精选 正文
2020半月谈评论:消弭“认知差”,让应急科普更给力
  公考小助手  2020/9/9 10:01:11  收藏

  以下内容来源半月谈网,此内容仅作为公务员考试申论及面试素材积累、学习参考使用,ahgwyksw.com小编为了能够使各位考生方便快捷的学习特整理分享2020半月谈评论:消弭“认知差”,让应急科普更给力。下是具体内容:

  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具有突发性、群体性、危害性等特征。在信息不确定性强、公众关注度高的舆论场中,与突发事件相关的谣言容易快速发酵,加剧社会恐慌,制造对立情绪。值得警惕的是,随着新媒体技术不断发展,时间和空间带来的"信息差"逐渐消弭,但由于公众对信息的理解和处理能力存在一定差距,这种信息不对称造成更为隐秘的"认知差"。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强化科学家的科普观念固然可以缩小这种"认知差",但在重大突发事件面前,建立专业化的科技编辑与记者团队,更能满足不同群体对沟通桥梁的需求。

  在去年的一项公众科学观调查中,结果显示63.29%的受访者认为,"理解科学"不是所有人都必须做到的事。科普工作最难的是,在较短时间内缩小科学共同体与公众的认知差距。科学共同体习惯采用范式表达,但公众科学素养往往无法企及。

  因此,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相关信息在舆论场的影响被放大,此时把握应急科普新闻的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尤为重要。如果此时新闻从业者丧失责任意识,打擦边球、求流量、标题党等操作,将为科普带来严重阻碍。

  5月29日,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应急管理部在京举行全国"安全生产月"和"安全生产万里行"活动启动仪式。今年全国"安全生产月"的主题为"消除事故隐患,筑牢安全防线"。

  第一,科学传播不能失语。科学往往要求结果的严谨性,这需要多重检验才能实现。此次新冠疫情中谣言频发,本质上是由于人们对新型冠状病毒认识不足、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舆情导向没有充分准备。科学探索过程中,"试错"本是正常,但如果舆情反复,相关部门在具体问题上失语、在舆论发酵的时刻失声,公众就会将"试错"判定为所谓的"反转",对政府治理能力和科学共同体专业性产生双重信任危机。

  第二,科学共同体应成为科学传播的起点。当前,各领域科学工作者借助新媒体从幕后走到台前,一些青年科学家以崭新的科学传播模式,与公众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极大促进公众对科学的信任。但如何与公众进行科技方面的有效交流,是摆在政府、科学家、科普工作者、科技新闻记者面前一道共同的难题。针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科普需要各方联动,形成合力。科学家走到聚光灯下,科普工作者予以辅助"解码"专业知识,专业化的科技记者编辑团队承担宣传和通俗化表达转换工作,共同实现科普效果最大化。

  第三,从组织机制上理顺各方权责。既要建立快速准确高效的应急科普机制,更要成立专管机构与行业协会对传播效果的责任追溯机制。目前,应急科普主体难以形成合力,各方经常出现越位或缺位问题。对此,应完善应急科普的顶层设计,设立专门委员会或常态化工作小组,建立各类突发事件应对的专家组及智库资源。同时,要及时对传播效果进行舆情评估分析与责任监管。

  第四,在传播内容导向上要把握平衡与针对性。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科普新闻报道既要注重受众的信息需求与情感需求,权衡、把握专业性、真实性与"接地气""稳民心"之间的"度",也要适度对社会情绪进行科学引导,做讲人性、讲温情的报道,还要拉近科学与日常生活的距离。在去年的公众科学观调查中,近一半受访者认可"解释科学有什么用,科学对我的生活有哪些影响"能提升自己接受科普的兴趣,并期待"科普内容更通俗易懂"。

  应急科普除采用"情景式"和"问题导向"拉近与公众的距离外,要凸显鲜明的针对性,特别是公众迫切想要了解的内容。相关操作指引要意指明确、减少争议发酵的空间,注重指引的可持续性,不可朝令夕改,也要注重统一口径、避免各部门协调工作时出现"接口"衔接不畅、多重标准等问题。【内容来源《半月谈内部版》2020年第9期】


加微信lidegk获取更多备考资料

课程及政策咨询请拨打电话13335657309或扫二维码公考微信加微信咨询
推荐阅读
面试备考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隐私及免责声明 - 关于立德公考
微信:lidegk 电话:13335657309
Copyright ahgwyksw.com 皖ICP备皖公网安备号 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