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内时事新闻
1.习近平同智利总统通电话
国家主席习近平12月15日晚同智利总统皮涅拉通电话。
习近平指出,智利是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拉美大陆国家,中智关系是中国同拉美国家团结合作、互利共赢的典范。今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双方携手抗疫,共克时艰,体现了两国人民守望相助的深厚情谊。双方要总结建交50年来中智关系发展历程,继续发扬敢为人先传统,推动中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开创更加辉煌的新时代。
习近平强调,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将为包括智利在内的世界各国提供更广阔市场和发展机遇。双方要加强发展战略对接,充分释放自由贸易协定升级潜力。中方愿扩大对智利农业、矿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投资,打造科技创新、数字经济等新的合作增长点。深化文化、教育、卫生、地方、旅游等领域交流合作。加强疫苗研发和使用合作,为智方抗疫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就可持续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议题加强沟通协调,共同支持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希望智方为中拉整体合作继续发挥积极作用。
2.习近平同坦桑尼亚总统通电话
国家主席习近平12月15日晚同坦桑尼亚总统马古富力通电话。
习近平再次祝贺马古富力连任总统。习近平指出,中坦传统友谊是两国老一辈领导人亲手缔造的。中方始终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看待和发展中坦关系。不论国际和地区形势如何变幻,中方始终是坦桑尼亚可以信赖的朋友和同志。中方坚定支持坦方走符合本国国情的自主发展道路,愿同坦方密切高层交往,巩固政治互信,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问题上继续坚定相互支持。中方支持更多中国企业赴坦桑尼亚投资,扩大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农业、制造业等领域合作。中方愿同坦方密切两国发展战略对接,共同推进落实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和中非团结抗疫特别峰会成果,加强共建"一带一路",推动中坦全面合作伙伴关系不断走深走实,为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3.习近平同志《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出版发行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的习近平同志《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一书,近日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
这部专题文集,收入习近平同志关于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文稿54篇。其中许多文稿是首次公开发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对全面依法治国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全面依法治国实践取得重大进展。习近平同志围绕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实行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形成了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内涵丰富、论述深刻、逻辑严密、系统完备,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习近平同志《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出版发行,对于广大干部群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4.栗战书出席中国全国人大与法国国民议会交流机制第十一次会议并致辞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栗战书16日通过视频方式出席中国全国人大与法国国民议会交流机制第十一次会议开幕式并致辞。
栗战书说,中法是拥有广泛共同利益的全面战略伙伴。面对疫情的共同挑战,中法两国人民本着生命至上、真诚友好的精神相互支持、守望相助。习近平主席与马克龙总统今年以来就团结抗疫、开展双边和多边合作等五次通话,达成多项重要共识。双方要秉持"独立自主、相互理解、高瞻远瞩、合作共赢"的精神,开创双边关系更加美好的未来。
栗战书指出,两国立法机构在推动国家关系发展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2009年,中国全国人大和法国国民议会建立定期交流机制。通过这一机制平台,两国立法机构保持稳定经常性交流,中国人大代表和法国国会议员增进相互了解,中法友好的力量不断壮大。
5.汪洋会见巴基斯坦参议院主席
全国政协主席汪洋16日在北京以视频方式会见巴基斯坦参议院主席桑吉拉尼。
汪洋说,今年以来,习近平主席同伊姆兰·汗总理通电话,阿尔维总统"逆行"访华。中巴"铁杆"情谊在抗疫合作中展现出更加强大生机与活力。明年两国将迎来建交70周年,双方应以此为契机,保持高层交往,深化抗疫合作,高质量共建中巴经济走廊,深耕经贸金融合作,夯实人文基础。中国全国政协愿同巴参议院加强友好往来,深化交流互鉴,为构建中巴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桑吉拉尼高度赞赏中国抗疫成就。他表示,巴方愿同中方共同努力,建设好巴中经济走廊,继续深化并拓展各领域务实合作,推动巴中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取得新进展。
6.《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0年版)》公布
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联合修订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0年版)》今天(12月16日)对外公布。清单的修订出台,有利于进一步放宽准入限制、实现平等准入,加快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的国内统一市场。
据介绍,此次公布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0年版)》共列入事项123项,相比《清单(2019年版)》减少了8项。
在放开删减事项措施方面,放开"森林资源资产评估项目核准""矿业权评估机构资质认定""碳排放权交易核查机构资格认定"等3条措施。删除"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业务的检验许可""报关企业注册登记许可"等14条管理措施。
7.香港特区政府政治委任官员宣誓拥护基本法和效忠香港特区
香港特区政府16日在政府总部举行副局长和政治助理宣誓仪式,全体12位副局长和14位政治助理宣誓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效忠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
根据香港基本法,公务人员必须尽忠职守,对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负责。副局长和政治助理是政治委任官员,须遵行特区政府的决定并对此承担集体责任。
特区政府发言人说,副局长和政治助理宣誓拥护基本法和效忠香港特区,就他们的责任许下庄严的承诺,向社会真切体现他们对基本法和香港特区的忠诚和承担,将增强公众对政治委任官员的信心,意义重大。
8."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结构检测合格
中国万米级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完成马里亚纳海沟海试后,在三亚中科院深海所进行了为期10多天的无损检测。检测结果表明,潜水器在经历了8次万米深潜之后,载人舱、载体框架等核心部件各项指标均合格,结构安全性达到设计要求。
二、国际时事新闻
1.欧盟公布两部新数字法草案打击垄断
欧盟委员会15日发布了《数字市场法案》以及《数字服务法案》的草案,法案主要针对那些平台欧盟用户超过4500万、具有市场垄断地位的大型科技公司,分别聚焦企业竞争和强制技术企业对用户在其网络平台上发布的内容负责。违法公司的欧洲业务将面临巨额罚款,甚至会被强制拆分。欧洲舆论普遍认为,两部法案剑指谷歌等美国大型科技企业。
2.联合国呼吁规划新发展道路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5日发布《2020年人类发展报告》,敦促全球采取强有力措施,以减缓因人类社会谋发展而给环境和自然世界带来的压力,并规划新发展道路。报告认为,在减轻对地球压力的情况下谋求发展完全可行。报告指出,中国等国家对解决碳排放问题做出了新承诺。中国对可再生能源的投资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三、地方时事新闻
1.安徽合肥亚洲最大的水泥和工艺装备研发基地封顶
12月15日,由中建二局三公司承建的亚洲最大的水泥和工艺装备研发基地——中国建材(合肥)技术中心项目全面封顶。项目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滨湖卓越城,总投资10亿,占地面积5.5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1.27万平方米,包含技术中心总部楼、综合楼、3座科研平台共5栋单体楼。
当前,我国水泥年产量高达23亿吨,占全球的60%。水泥行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优质创新平台的支撑。这一新添的国家级科研平台,将以研发为核心,装备为载体,实现技术工艺的深度协同,形成强有力且整体化的竞争优势,打造行业重大科学技术研发和高科技成果产业化平台,促进全产业链业务板块连接通道的有机融合,推动我国从"水泥大国"转变为"水泥强国"。
2.新疆31条举措降低物流成本
记者从自治区发展改革委获悉:为落实国家关于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的工作部署,优化我区物流运行环境,近日,自治区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厅发布《关于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的实施意见》,围绕"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提升物流效率",发布7个方面31条举措。
"十三五"时期,我区物流产业规模快速扩张,多种运输方式同步发展,物流运行效率有所提升。铁路货运量增速明显高于公路运输,货运结构调整效果显著。社会物流费用水平持续下降,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已下降到16%以下。但我区物流产业总体发展基础还比较薄弱,物流成本高、效率低的问题仍然突出。
3.山东省加快养老服务人员技能培训
记者近日从省民政厅获悉,为更好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增强养老服务人员的职业技能水平,我省将大力开展养老服务人员技能培训。2022年年底前,培养培训不少于2000名养老院院长、20万名养老护理员、1万名专兼职老年社会工作者,同步开展其他养老服务相关人员培训,养老服务人员上岗培训率达到100%。
据悉,本次培训在落实国家康养计划的基础上,扩大培训范围,将所有养老服务人员全部纳入培训支持范围,包括失能老年人家庭照护员。同时,依托院校、培训机构和大型养老服务机构等,我省每市至少建立2处养老服务培训基地,每市确定1-3处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评价认定机构。
四、历史上的今天
1.1903年12月17日莱特兄弟的第一架飞机试飞成功
1903年人类飞上天空。
1903年12月17日,莱特兄弟制造的第一架飞机"飞行者1号"在美国北卡莱纳州试飞成功。
他们成功地驾驶着他们自己设计制造的重于空气的飞行器进行了飞行。对此,人们持怀疑态度。这年年初颇受敬重的美国科学家西蒙纽康发表看法,证明靠机动力量进行飞行是不可能的。
7年前,德国著名的航空界先驱奥托·利林塔尔驾驶自己制造的飞行器坠毁身亡。然而,赖特兄弟二人说,他们这天在北卡罗来纳州基蒂霍克海滩上空飞行了4次,最长的一次持续约一分钟,飞行距离850英尺。另有5人在场目睹了他们的飞行。
赖特兄弟说,他们在代顿的自行车修理厂里解决了阻碍重于空气的飞行器进行飞行的难题。他们说,他们的一项重要发明是运用可动的翼梢来控制飞机,这是别人从未解决过的问题。他们还制造出25马力轻型引擎,这种引擎比从前任何一种都轻,但提供的动力比以前大。两兄弟接着在风洞里试验了他们自己设计制造的一系列比例模型。他们说,这项工作花费了7年多时间,耗资1000多美元。他们说,不管怎样,只有获得专利权之后,他们才能发表他们飞行器的详细说明。
2.1986年12月17日世界第一例心肺肝同时移植手术完成
1986年12月17日,世界上第一例心、肺、肝同时移植手术在英国剑桥的帕普沃思医院完成。
据英国广播公司的电视新闻说,接受这次手术的是一位来自北英格兰的约克郡的三十五岁的妇女。
这次手术是由一个十五人组成的医疗小组进行的,手术进行了七个小时。首先进行的是心脏和肺的移植手术,随后进行的是肝移植手术。
这次手术中移植的心脏、肺和肝器官来自同一位捐献者,这样可使手术后产生的身体排异机会减到最少。据帕普沃思医院的发言人说,病人手术后的情况令人满意。
3.1996年12月17日安南出任第七任联合国秘书长
1996年12月13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一项决议,一致通过向联合国大会推荐负责维和事务的副秘书长科菲·安南出任下届秘书长。17日,联合国大会以鼓掌方式通过决议,任命这位来自撤哈拉以南的加纳人接替加利为第七任联合国秘书长,从而使这一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组织在其51年的历史上第一次由黑人出任最高职务。
由于自幼受到传统教育的熏陶,安南举止儒雅,为人正直,待人坦诚。他当选秘书长时显得很冷静,他说:"这没什么了不起,却是幸运之至。"在联合国内部,安南人缘好,给职员们留下"忠心耿耿"的印象。他能力出众,踏实肯干,在联合国外交官中也享有较高的声望。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他赴中东解决900名联合国工作人员返回问题,就释放劫持的西方人质举行谈判,并协助解救被困在伊朗和伊拉克的50万亚洲人。1993年3月,安南出任联合国负责维和事务的副秘书长,总管维和行动,促成波黑交战各方停火的"代顿协定"的签署。在波黑和平处于最艰难的时刻,安南接任明石康出任联合国驻前南斯拉夫特使,受到一向抨击联合国部队的波斯尼亚驻联合国大使沙契里贝的赞赏。
点击进入>>【2020年12月17日】时政每日小测验
课程及政策咨询请拨打电话13335657309或扫二维码

























专注公职类面试辅导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