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公考lidegk.com - 旗下联盟网站ahgwyksw.com
资料领取加微信 lidegk
答疑咨询电话 13335657309微信同号
首页 招考公告 政策答疑 学习目录 题库 行测备考 申论备考 面试备考 申论素材库 面试素材库 课程体系
国考 省考 选调生 事业单位 遴选 三支一扶 军队文职 公检法招考 高校招聘 社区招聘 国企招聘 人才引进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学习训练 申论素材宝典 新华网精选 正文
2017了望时评第27期:释放金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正能量”
  公考小助手  2017/8/4 9:10:32  收藏
  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日前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服务好实体经济是金融工作的天职和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 

  金融是当今世界各国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的基础性制度。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金融改革发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金融业保持快速发展,金融产品日益丰富,金融服务普惠性增强,金融改革有序推进,金融体系不断完善,人民币国际化和金融双向开放取得新进展,金融监管得到改进,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的能力有所增强。但是,也要看到,我国金融发展面临不少风险和挑战:经济金融经过上一轮扩张期后,进入新的下行周期;实体经济与金融行业供需失衡,二者循环不畅,结构性问题突出;一些市场主体行为出现异化,道德风险明显上升,而金融监管体制机制尚不适应。 

  此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直指当前我国金融改革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阐明了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金融工作的指导思想和重要原则,对如何进一步筑牢金融安全与金融稳定的“防火墙”、进一步释放金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作出全面部署。重中之重,就是切实抓好“三大关键任务”——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发展的本源。要进一步推进我国金融业稳中求进、健康发展,首要任务就是要让金融回归本源,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把服务实体经济作为金融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金融发展也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树立质量优先、效率至上的理念,更加注重供给侧的存量重组、增量优化、动能转换,着力全面提升金融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要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如建设普惠金融体系、加强金融对小微企业、“三农”和偏远地区的扶持服务、推进金融精准扶贫、鼓励发展绿色金融等多方面,从而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安而不忘危、治而不忘乱”,方能长治久安。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特别是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根本任务。做好当前金融工作,必须着眼国家安全大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主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准确研判形势,全面综合施策,确保我国金融安全高效稳健运行,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要以强化金融监管为重点,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为底线,加快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完善金融机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建设,加强功能监管,更加重视行为监管。对于金融风险,要努力做到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着力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着力完善金融安全防线和风险应急处置机制。要大力推动经济去杠杆,坚定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处理好稳增长、调结构、控总量的关系;坚决整治严重干扰金融市场秩序的行为,严格规范金融市场交易行为,强化金融机构防范风险主体责任。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在中国金融业改革创新的高歌猛进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必须也只有通过继续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才能解决。坚持深化金融改革,是促进中国经济和金融长期良性循环、健康发展、保障国家金融安全的关键举措。要进一步通过改革优化结构,完善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产品体系,引导金融业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促进融资便利化、提高配置效率、保障风险可控。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进一步发挥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完善市场约束机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健全市场规则,强化纪律性。要扩大金融对外开放,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稳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稳妥推动金融业对外开放,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金融创新,加快建立完善有利于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有利于增强金融有序竞争、有利于防范金融风险的机制设计。


加微信lidegk获取更多备考资料

课程及政策咨询请拨打电话13335657309或扫二维码公考微信加微信咨询
推荐阅读
面试备考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隐私及免责声明 - 关于立德公考
微信:lidegk 电话:13335657309
Copyright ahgwyksw.com 皖ICP备皖公网安备号 浏览